法律新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安徽省委依法治省办2023年3月6日发布2023年度“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安排。为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要求,省委依法治省办专门下发通知,在省直部门征集2023年度省级“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单位各部门积极踊跃申报,经反复筛选,最终审核确定了10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聚焦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营商环境、司法服务、环境保护、交通执法、法治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等事项。1、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网络、司法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环境。修改《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对预防和惩戒校园欺凌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2、持续深入实施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通过建立诉求便捷直达、快捷办理推进、评价跟踪问效等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作为机关法人的主体意识和契约精神,不断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兑现—评估—反馈”的流程体系。加强公共政策兑现平台和合同协议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公共政策“免申即享”审查机制,提高兑现和履行效率,进一步优化可预期可信赖的制度环境。3、全面构建“一站式”安徽特色解纷体系。进一步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等力量,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统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资源力量,推进多元化解,积极构建司法行政主导的非诉讼纠纷多元闭环化解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关牵头指导,各单位各部门衔接联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集受理接待、协调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为一体的“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服务平台。4、组织开展“惠企暖企普法先行”主题普法活动。帮助企业负责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避免重大法律风险,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人员法治素养,引导企业员工依法维权。开展民法典助企发展专场宣传,重点解读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内容。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精准普法,鼓励创作适合企业的个性化普法产品。5、开展诉源治理提升年活动。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充分利用司法确认、司法建议、典型案例等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在现有基础上推动全省法院一审民事行政新收案件数进一步下降。加强“点对点”在线诉调对接,推进商会人民调解,促进涉企纠纷源头预防化解。6、开展“检察蓝”专项行动助力农民工讨薪问题长效化治理。建立“绿色通道”,畅通诉求渠道,引导依法讨薪。坚持打击欠薪犯罪与追讨欠薪同部署、同开展,加大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案件办理力度。聚焦欠薪多发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大支持起诉力度,推行“支持起诉+”等办案模式,实现办案全覆盖。盯住关键制度环节,专项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加强劳动者权益领域公益诉讼。7、开展涉企经济犯罪挂案专项清理。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综合运用挂牌督办、通报约谈、阅卷评查以及联合督导等多种方式强力推动清理一批涉企经济犯罪案件“挂案”,着重解决立而不侦、压案不查、久拖不决,以及保而不侦、以保代侦等执法突出问题,有力有效为企业松绑减负,助企纾困解难。8、开展集体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逾期未安置突出问题。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治理工作,以积存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地区为重点,科学制定目标,依法分类推进,持续跟踪问效,强化源头治理,推进征收安置信息公开。9、打造环评审批“快车道”助力项目加速落地。对农业、农副食品、纺织、医药、设备制造、疫情保障等 13 大类 62 个行业实行环评豁免。创新试点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模式,分类简化项目投产前生态环境行政许可审批手续。实施“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制度,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部分内容可直接引用区域评估成果,节约企业环评编制费用。10、探索开展大件运输申请人信用分类监管。根据《安徽省交通运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将申请人信用与行政审批相结合,在行业内部建立大件运输许可申请人信用档案。依据申请人在大件运输许可办理和运输过程中的守信表现,将其信用等级分为AA、A、B、C、D五类,对信用较高的申请人在办理大件运输许可一、二类件通行高速公路时给予不现场核查、优先审批、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优惠政策。强化事后监管,依法打击违法超限运输行为,维护大件运输企业的合法权益。省委依法治省办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将开展“法治为民办实事”与法治建设中期评估相结合,与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相结合,积极与责任单位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加快项目实施推进。(信息来源:安徽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