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政策、文件
2015年8月24日消息,《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日前出台,《方案》为面源污染治理设定了总体目标,要求到今年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初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从具体目标看,《方案》明确年内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巢湖、淮河等重点领域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15%。这些指标将为治理成果提供直接的评判依据。《方案》强调,“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依靠推进科技进步,逐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机制。《方案》明确了今年治理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推进农业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培育新型治理主体等。《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机、植保、农技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服务。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等。《方案》还提出,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严格监管影响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的各类污染源,加强农业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提升快速反应处置能力。《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科学咨询和综合决策机制、专家会审制等。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度,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逐步形成长效的防治机制。《方案》提出,要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渠道、专业率的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在不改变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集中捆绑使用,重点投入大中型沼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自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提出,要推进农林牧渔融合协调,加强一、二、三产业相互支撑,促进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协调、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强化技术培训,推广应用规范、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推广科学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标准化、清洁化、健康化养殖技术,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方案》强调,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构建设,充实人员队伍,提高装备水平,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