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专题
2019年12月3日消息,应急管理部、人力资源和社会好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化工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等传统高危行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但长期以来,较为严峻的安全形势成为高危行业的发展之痛。“当前,一些事故暴露出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不足的短板。”应急管理部安全基础司司长裴文田分析,其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职工队伍文化水平偏低。“零基础”务工人员占比高。安全培训不到位。《意见》提出,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自主培训,要求没有能力的企业委托有能力的单位提供培训定制服务。根据《意见》,对于其他不具备能力的企业要委托有能力的企业或机构,提供长期、量身定制的培训考核服务。对此,就要求受委托的机构必须走入企业,根据现场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考试内容,不能“一个通用课程打天下”。大规模开展培训是否会加重企业负担,如何才能调动企业积极性,让政策真正落地?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回应,《意见》在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宏观层面,考虑各地物价水平和失业保险基金规模的差距,联合制定具体培训补贴条件和标准。企业层面,企业足额安排安全技能培训资金,将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安全技能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下一步将着眼于构建产业工人队伍培养机制。在风险偏高的技能操作型岗位新招录员工中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从根本上改变高危行业关键岗位招工机制。“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不足的短板有着长期积淀,随着行业发展和工艺技术进步,需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裴文田说,长远看,将根据高危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安全发展需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信息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