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新闻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0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两年多办案803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643件 检察公益诉讼助推无障碍环境建设
全国助残日即将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检察院2021年5月14日会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披露:2019年至2021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案件803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801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两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643件,诉前磋商结案29件。我国目前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还有2.6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社会成员对无障碍环境有着巨大的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虽然不属于检察公益诉讼的法定领域,却是检察公益诉讼新领域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最高检专门印发《关于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从特殊群体权益好等新领域切入,找准违法点和治理共识,积极稳妥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探索实践。各地检察机关探索无障碍环境建设系统治理的新路径,有力地推动了高铁站、客运码头、廊道、电梯、停车位、图书馆等重点场所和区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同时,针对不断延伸监督领域,构建更加完善的信息无障碍环境机制,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最高检相关负责人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检察自觉,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持久战,啃下硬骨头,去存量,控增量,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立法完善后的良法善治夯实基础。新闻发布会还发布了10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部分典型案例的典型意义如下:1、检察机关聚焦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日常生活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以专项行动推进系统监督,综合运用圆桌会议、问卷调查、公开听证等方式,督促协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促进出行、办事、文化等公共场所信息无障碍水平提升,助力信息障碍群体与智能社会无障碍。2、检察机关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提升监督水平,通过个案办理推动系统综合治理,较大限度地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协同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填补监管漏洞,激活配套机制,顺畅衔接机制,实现无障碍立体化改造,为推进城市综合治理、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法治建设大局贡献了检察智慧和检察方案。3、青海省检察院牵头直接办理公益受损面大、社会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相关部门存在职能交叉的残疾人群体权益好新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督促相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公交企业消除分歧、增进共识、达成一致,制定落实整改方案。同时,积极探索“检察机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国有企业”良性互动的新型协作机制,协调、督促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履行扶残助残责任,积极争取财政补贴资金,取得双赢多赢共赢的办案效果。4、当前,我国城市无障碍指引标识有较大改进空间,标识设置的不规范问题降低了特殊群体生活便利性。以检察公益诉讼推动无障碍标识规范化,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特殊群体生活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本案中,检察机关以公开听证方式督促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在市域范围形成规范管理使用无障碍标识的共识,取得良好办案效果和社会效果。(信息来源:法治日报)
- 上一个:湖南出台19项措施引导律师参与执行
- 下一个:证监会:研究建立投资者保护专项赔偿基金